- Dec 15 Mon 2014 19:40
尋找
- Dec 01 Mon 2014 22:31
人魚之聲 (段子)
傳說在午夜的海岸上傾耳聆聽,會聽到有個優美迷幻的聲音,那是人魚的歌聲,聽到的人會不由自主的往深海裡走去成為人魚的禁臠,人們稱這聲音為「人魚之聲」。
十年了,又回到了這個城市。時間改變了一切,只有這個傳說依舊深植人們的心中。
- Apr 08 Tue 2014 19:41
過去的回憶
前一陣子的新年大掃除時,我偶然從書櫃的一隅發現發現了國小的畫冊。那是國小時,與好友一同傳畫的空白筆記本,很普通,我還記得當時這種筆記本都是三本三十九元在賣的,因為很便宜而且封面又很好看,所以當時我們的筆記本全都是那個樣式的。
趁著休息的時間,我把它打了開來,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幅醜到不堪入目的悲劇,與畢卡索大師的抽象畫風只有過而無不及阿。但那與現在相比可真是慘不忍睹的塗鴉卻讓我有種莫名的心酸。
- Apr 08 Tue 2014 19:37
小說??
這幾天有一個朋友常常拿著一些呃......算是勵志或是有關思想的書 (好吧,其實我不知道那算甚麼類別,博客來的分類是心靈養生啦) ,但因為那個朋友他曾經提過他不喜歡看小說,所以我很詫異,以為他最近開始在看了,也趁這個機會跟他推了一些我覺得很好看的小說。也許是我太激動的關係,我們有發生一點小衝突,他最後說了一句話:「這不是小說阿。」,這讓我覺得很奇怪,因為在我的認知裡『小說』幾乎概括了所有非財經、政治、食譜等等工具書之外的書。
小說,其實就是一種作者藉由虛構或非虛構的故事、角色和他們的互動來表達作者想要表達的涵義;而其他──暫且歸類為「非小說」吧──非小說也是它們的作者藉由文字及他們的故事 (不管是否為虛構的) 來向我們傳遞他們的想法。既然如此,那小說和非小說又有神麼區別呢?就像古人所說的:「一花一天堂,一砂一世界」也許這句話原本不是用在這哩,但其實都是一樣的。我們可以從任何地方發現各自的世界,就算是在大人們認為是教壞小孩的小說、動漫裡也可以發現作者架構出的世界,以及作者想要傳遞的想法。
- Apr 08 Tue 2014 17:49
美麗人生 觀後感
或許是因為習慣的關係,當我在看這部電影的當下其實是沒有什麼感覺的。但事後回想劇情時,我突然感到一陣心酸和忌妒。
心酸。是因為男主角要被帶至集中營時他眼睜睜的看著自己深愛的妻子也上了要去集中營的火車,但他卻無能為力。那是怎麼樣的心情?他甚至連悲傷的權力都沒有,因為他的兒子正在身邊,他必須保護他、照顧他、甚至要讓他保有純真美好的童年。他一次又一次的在兒子的面前運用自己的機智──他當初也是這麼追到他的妻子的──保護他。而最讓我感動的是,明明身處於看不見明天的處境,卻有很多人幫忙男主角圓謊,甚至是保護男主角的兒子。男主角最後更為了他深愛的妻子,命喪於納粹的槍下,而即便知道自己已不可能存活,卻又為了可愛的兒子,在最後關頭還是保持著俏皮的笑容。他保護了心愛的妻子和兒子,他成功做到了我心目中一個男人應該要有的行為。
- Apr 08 Tue 2014 16:59
2014. 04. 07
- Apr 06 Sun 2014 19:46
2014. 04. 06
- Apr 06 Sun 2014 13:05
天馬茶房觀後感
沉重。這是我看完這部影片的第一個感想,想來也是,它的時空背景本來就不是什麼有趣的設定。其實這裡面有很多我覺得無理或是不屑的地方,例如:為什麼結婚需要父母同意,小孩子也就算了,但影片裡的男女主角就算不算是小孩子,但也不是需要父母顧前顧後的年紀了,為何不讓他們自己決定?喜歡為什麼不說,還搞默默守護這一套,是認為自己條件很好,女主角不看上他只是一時胡塗,時間到了就會自己清醒回歸他的懷抱?畫國旗給人家踩很好玩?很值得驕傲?畫者都不會覺得自己的畫被人糟蹋?還有最重要的是為什麼拿個忘掉的吉他都會死人?......等等之類的問題一大堆,但這也許就是時代的代溝吧?
也是,如果沒有這些代溝,世上就不會有這麼多爭執了吧。從小吵架到戰爭,沒有一個人是從不爭執的。是人都有個性、有底線,而當底線被觸碰時就會有爭執,尤其是長期容忍的人爆發時就越可怕。就像影片中的人民一樣,經過了日治時期的壓迫,情緒早就已經到達極限了,而當知道國軍要來的時候,那原本已經絕望死灰的世界中迎來了一線曙光,而看到有一絲希望──即便那絲希望比蜘蛛絲還脆弱──緊緊的、死命的握住它是人之常情,但現實是如此的殘酷,他們迎接的不是天使,而是惡魔;他們進入的不是天堂,而是地獄。這情緒的落差理所當然的使人民的情緒爆發了。而導火線就是那私煙事件。
- Apr 06 Sun 2014 11:32
2014. 04. 05